“老师,什么是负负得正呢?”
面对学生的问题,我陷入思考,最简单的做法是直接告诉孩子:当两个负数相乘时,直接取正号就行了,可这就成了死记硬背,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,怎么办?
“你能告诉我什么是负吗?”
我想先把皮球踢给学生,看学生是怎么解释这个“负”的意思。
“负?老师你看,这是数轴,这是零。从零向右走为正,向左走为负,这有什么问题吗?”
“如果向左走五个单位,那就是负五了?对吗?”
学生听了说:“对呀,可我还是不理解什么是负负得正哟!”
“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情景,假如这是零的位置,向左走就是负,向右走就是正,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借助这个情景来解释什么是负负得正呢?” 作为老师,我并不急于讲解,而提醒学生,是不是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来考虑一下,到底什么是负负得正?
学生也在那里思考,并且说出向左转,向前走,走几个步(一步相当于一个单位)就是负几。学生反复在做这样的练习,似乎无论怎么走也走不出负负得正哟?……
忽然间,有学生似乎发现了新大陆:“老师,假如倒着走呢?”
我一听,立即明白了学生的意思,“你能详细说一下自己的想法吗?”
“老师,你看,当我面向左时,这说明我是走几步就是负几。如果此时我倒着走,走几步就是正几!”
其实,此时我已经完全明白学生的意思,但故意装作不明白,提醒学生:“他说倒着走,我们明白是什么意思了吗?大家是不是可以深度倒着走一下看看?”
此时学生可以自己规定数轴中的原点,并按这位同学的解释进行倒着走,结果发现还真是走几步就是正几。
“啊,原来这么简单?”不少学生发出惊呼声,“这也太简单了吧?”
此时学生已经明白:第一个负,表示数轴上的方向,第二个负表示朝着数轴上负数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,这样自然就是负负得正了!